AI 專案管理最佳實踐(非技術經理人視角)

《AI 專案管理最佳實踐(非技術經理人視角)》主要探討了傳統 IT 專案與 AI 專案在管理上的差異,以及如何提高 AI 專案成功的可能性。作者指出,傳統 IT 專案通常規格明確、流程制式化,成效可以用時間和產出來衡量;相對之下,AI 專案則充滿不確定性,資料、模型與流程都需要經過不斷的試錯與調整,且成功的關鍵往往取決於資料的品質,而非僅僅是技術能力。

AI 專案的生命週期

AI 專案的生命週期從問題定義開始,必須先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商業問題,避免僅僅因為「AI 看起來很酷」就貿然投入。接下來,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是最核心的一步,因為沒有高品質的數據,任何模型都難以落地。之後的過程需要不斷迭代與驗證,並在專案上線後持續監控模型的表現,避免因環境或行為模式改變而導致模型老化或失準。為了強化 AI 的落地,作者也特別介紹了 RAG(檢索增強生成)的應用,說明如何透過結合檢索與生成技術,讓 AI 能夠在真實場景中獲取專業資料,進而提高可靠性。

實際案例對比

文章中舉了幾個實際案例來對比 IT 與 AI 的不同應用。例如,在客服自動化方面,傳統 IT 專案可能是建立 IVR 系統,能減少等待時間但缺乏彈性;AI 專案則能藉由語音 Chatbot 提供更自然的對話體驗,提升顧客滿意度。在信用卡風險控管方面,傳統方法是依靠固定規則引擎,容易誤判;AI 則能透過異常偵測模型,隨著數據累積逐步優化,達到更高的準確率。在行銷推薦上,固定邏輯推送的效果有限,但 AI 模型能依據客戶行為與特徵進行動態推薦,並透過 A/B 測試提升交叉銷售成功率。

AI 專案失敗原因與成功策略

然而,AI 專案經常失敗的原因也不少,常見的包括問題定義模糊、缺乏高品質數據、沒有驗收指標、技術與業務脫節,以及缺乏持續監控與更新。為了避免這些陷阱,作者提出了幾個成功策略。首先是從小規模的 PoC(概念驗證)開始,以低成本先驗證技術與商業可行性,並在過程中快速學習與調整方向。其次是建立跨部門治理小組,把專案經理、數據科學家、IT、業務單位、法遵與風管部門都納入,確保專案從一開始就能兼顧商業目標、技術可行性與合規要求。最後,當內部經驗不足時,也應善用外部顧問,引入行業最佳實踐,並在可解釋性 AI、公平性稽核等新領域提供專業支援。

金融業 AI 專案的特殊挑戰

特別是在金融業,AI 專案面臨更多法遵與風險管理挑戰。法遵部門關注資料治理、模型公平性與可解釋性;風管部門則在意模型穩定性與系統性風險。文中舉了 JP Morgan 與 MasterCard 的案例來說明 AI 的價值:前者利用 NLP 技術自動審閱合約,把過去需耗費 36 萬工時的工作縮短到幾秒鐘完成;後者則藉由 AI 即時分析交易行為,不僅更有效攔截詐欺,還能降低誤攔率,提升客戶體驗。這些例子顯示,AI 不只是降低風險的工具,更能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高階主管的角色

最後,文章強調高階主管在 AI 專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需要確保問題定義正確,推動跨部門合作,並建立能容忍試錯的文化。與團隊溝通時,必須同時兼顧商業目標、技術 KPI 與驗收機制。總結來說,AI 專案不同於傳統 IT 專案,它是一段探索的過程,需要擁抱不確定性與迭代。成功的關鍵在於將 KPI 與商業價值緊密連結,從小規模 PoC 出發,逐步擴展,同時透過跨部門合作與領導力,確保專案能夠真正落地並持續創造價值。

相關標籤

AI專案管理 人工智慧 專案管理 金融科技 機器學習 數據科學 商業應用

相關文章

AI與大數據在量化交易 & 去中心化金融應用

曾思遠在台大「人工智慧與商業應用」課程中分享 FinTech 發展趨勢,探討 AI 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包括量化交易、風險控管、區塊鏈等技術的整合運用。

查看詳情 →

AI在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與未來展望

曾思遠與玉山銀行科技長張智星同台,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創新應用。分享包括智能客服、風險評估、個人化理財等AI技術如何改變傳統金融服務。

活動資訊 →
←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