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天下誰人不識君

趙坤茂

當友人在社群媒體相片上標註你時,該為「露臉了」開心呢?還是為「臉露了」擔心呢?數位江湖暗潮洶湧,令人擔憂那些標註的臉部資訊,難保不被納入某些人臉資料庫裡,從而訓練出對個人更具識別力的臉部辨識系統,讓自己逐步踏入楚門的世界。

在深度學習模式的加持下,臉部辨識系統的精準度已直逼專業鑑識人員。自動辨識時通常先框出影像裡的臉部周邊,定出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特徵形狀及相對位置,再將臉部特徵組合轉為正面,並標準化亮度及尺寸,然後才執行臉部比對和分析。

臉部比對可做一對一的身分驗證,確認鏡頭影像與本人照片相符,應用場合如機場自動通關、智慧裝置登入、住宅商辦通行等,在疫情期間還有免接觸的優勢。臉部比對也可做一對多的身分識別,搜尋人臉資料庫中與鏡頭影像最相近的配對,應用場合如嫌犯身分查詢、失蹤人口協尋、人員流動監控等,像威力十足的雙面刃,正面是破案力提升,負面是「老大哥在看著你」。此外,臉部分析還可估算年紀性別、判讀喜怒哀樂、區分膚色種族、推測犯罪傾向等,課題多元且敏感。

臉部辨識面臨相當嚴峻的倫理挑戰,諸如人臉資料庫的來源是否正當?本尊是否知曉及許可?是否侵犯人權及隱私?是否存在歧視與偏見?是否淪為對少數民族或政敵的政治迫害工具?執法者辦案時,能靠非法人臉資料庫所訓練出的臉部辨識系統嗎?

近期《自然》期刊專文報導臉部辨識的現況,在將近五百位該領域專家的調查中,大家對臉部資訊取得的正當性看法相當分歧。實際上就出現了某人臉資料庫因來源不當下架後,仍有上百篇論文持續使用該資料庫的窘境。就臉部辨識應用而言,較少反感的是警方利用它揪出罪犯身分,極多反感的是任何人都可利用它查詢他人身分。

為了杜絕社群媒體相片被濫用,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今夏推出了相片變臉軟體。它在臉部特徵細部做些關鍵微調,肉眼看不出相片臉部變化,但因臉部彷彿套上隱形斗篷,人臉辨識系統會誤判新臉和原貌為不同的人。未來社群媒體分享相片時,請先變臉以隱藏自己和親友。

臉部和指紋一樣獨特,當我們漫步街頭時,要警覺臉紋暴露在外的風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唐朝邊塞詩人高適曠達的送別詩句,而今時空變遷,我們寧願沿途監視器不知己,「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2020/12/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