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趙坤茂

剛剛參加一場畢業論文考試,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的口頭報告。值此疫情驟變人心惶惶之際,這種虛實混搭的研討模式比比皆然。雖然當今科技已讓遠距討論不再卡卡,意念傳達也大致精準,但隔空聚焦其實並不容易,交流間總是少了些溫度,不禁令人懷念疫情之前大家華山論劍,共聚一堂的「溫室效應」。

口試結束後,婉謝友人晚宴的邀約,即刻啟程返家。步出戶外,夜幕已低垂,華燈才初上。沿途餐廳人潮不若以往洶湧,內用明顯減少,外帶及外送稍稍增加。

搭上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內幾乎人人有座位,只有少數人站著。放眼望去,除了有位仁兄戴耳機看書外,其他人的眼球都隨著手機螢幕的影音圖文轉動。記得幾年前,乘客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緊盯手機的族群,另一類是四處觀望的族群。才不過幾年光景,如今竟然清一色為緊盯手機族,筆者亦不例外。

對面兩位大媽一邊滑動手機,一邊呢喃細語,驚嘆「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突破三萬,不明白去年單日數百例大家就嚇得要死,怎麼現在反倒都沒在怕?」令人想起了《西遊記》的一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大不相同也。」這一年來,確診病例死亡率已大幅降低,在過度防疫的彈性疲乏與基本生活的需求壓力下,很多人不再因感染風險增高而停止活動。

然而,與病毒共存處處潛藏危機,大家切莫掉以輕心。近日新增本土病例死亡案例中,有位女性同胞年僅廿四歲,無慢性病史,且曾打過三劑疫苗。難以理解的是,無辜女孩確診前好端端的,確診幾天後就喪命了,這讓摯愛親友情何以堪呀!

此外,即使美國疫情看來高峰已過,近月也出現反撲的趨勢。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稍早曾說美國已遠離疫情流行,最近不得不補充說明美國是脫離急迫性及爆發性的階段,而非疫情結束。在評估風險和效益後,佛奇選擇不出席上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佛奇果然有先見之明,因為該聚會有兩千多人參加,不到一星期就傳出多起確診案例,包括剛剛確診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捷運列車繼續往前,人人臉上表情似乎隱藏著不安與無奈,讓人聯想到挪威畫家孟克的代表作《吶喊》。不知人民心中無助的吶喊,主其事者能否感受?

到站時,我收起耳機,洛·史都華演唱的經典老歌《Sailing》(航行)仍在心頭蕩漾。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

【2022/5/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