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此起彼落的高科技昨日之星
趙坤茂
自OpenAI推出ChatGPT後,生成式AI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專屬場景,更已成為普羅大眾的日常諮詢,以及企業競爭的關鍵技術。從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內容創作到精密製造等領域,生成式AI正快速滲透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見的契機與挑戰。
當前OpenAI一年的營運成本粗估數十億美元,其開銷主要集中在伺服器與運算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模型訓練與資料擷取等方面。在光鮮亮麗的背後,OpenAI目前仍入不敷出,自然也必須承受極大的財務壓力。它能否永續經營將取決於競爭優勢的維持、投資策略的優化、基礎設施的發展和潛在市場的轉變等面向。儘管前途充滿挑戰,但很多人相信OpenAI的策略舉措和市場地位,已然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然而,在AI漩風下,並不是每家AI新創公司都能如此幸運穩健。我們常說危機就是轉機,若反過來看,眼前轉機實際上也潛藏危機。許多AI公司在炒作下急於擴大規模,往往缺乏獨特的技術優勢及完善的財務控管,稍一不慎恐就步入難以挽救的經營危機,最近啟動破產程序的英國AI新創獨角獸Builder.ai即為一例。
Builder.ai成立於二○一六年,集資超過四點五億美元,曾是神話級的「寵兒」,為何會從獨角獸走向破產之路呢?該公司濫竽充數,除了AI技術含金量誇大不實外,它的財報也是狀況連連,怪不得銀根一抽就讓債務壓得喘不過氣。
該公司號稱它的AI平台可讓應用程式開發變得簡單,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首頁宣稱「你的願景,你的軟體,我們只是構建它」;「無需技術知識,AI意味著我們的構建可以更經濟快速,您的專屬專家將全程陪伴您」。它宣稱建構應用軟體就像線上訂購披薩一樣簡單,只要描述你的需求,然後AI就會像堆樂高積木一樣,自動組裝你的應用軟體。諷刺的是,這些號稱人工智慧技術的背後,居然是一群外包工程師在操刀,實情竟是「假AI、真人工」、「只有人工,沒有智慧」、「工人智慧」、「人肉智慧」。
這起AI洗白而最後慘遭拉黑的事件,不只反映了AI產業造假問題的冰山一角,也讓人反思高科技領域處處可見的浮誇假象。例如,聲稱只需幾滴血液即可創新檢測的獨角獸公司Theranos,十年前因人工造假被揭穿而垮台;又如,曾是全球交易量第二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因人謀不臧而成為變相的吸金公司,在兩年多前申請破產保護,如今首頁已變成「FTX客戶索賠入口網站」。
此起彼落的高科技昨日之星,讓人想起清初孔尚任《桃花扇》的經典名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唉!歷史注定不斷重演,只是換了主角在不同時空上演罷了。
【2025/6/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