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開機騰雲駕霧 關機安步當車

趙坤茂

上課途中與久違的故友相逢。

友人:「好久不見,我很開心遇見你!」

筆者:「Me too!

友人:「周末天氣會轉涼。」

筆者:「請記得保暖。」

友人:「You too!

咦?真要轉涼了嗎?這次手機「天氣」軟體的預報又凸槌了。我們都要警覺,天氣軟體有時難免失靈,盡信預報的下場可能會栽跟頭。不知大家可曾遭遇類似的烏龍經驗?明明烏雲密布,但因相信預報說降雨機率為零而沒帶傘,最後淋成落湯雞;明明艷陽高照,但因相信預報說多雲時陰而沒戴帽,最後曬成黑土雞。

一般常見的天氣預報軟體如服務全球的老字號AccuWeather,或從電視頻道轉戰網路的The Weather Channel等。還有專業氣象軟體如可視覺化分析地球科學資料的GrADS,或模擬天氣變化的WRF等。天氣預報軟體百百款,到底該信哪一款呢?

全球化的氣象服務具有通用性,但因容易忽略非重點地區的幽微變化,使得其區域性預報難免出現罩門。如同貨比三家不吃虧,查詢氣象也一樣,建議大家不妨交叉比對來自各方的氣象資訊,同時也參酌在地的官方氣象預報,以便更能掌握天候狀況。

筆者蘋果手機上的「天氣」軟體原本採用The Weather Channel提供的氣象資訊,兩年多前改採蘋果自家的氣象資訊。雖然該軟體操作介面簡易輕巧,但有時會指「雨」為「晴」,自動變天,讓人不禁質疑它的精準度。為了獲取更精準的預報資料,筆者通常還會查詢在地的天氣應用程式「中央氣象署W」和「落雨小幫手」。

氣象變化萬千,自古以來人們就必須觀測天象,據以歸納實用的預測準則。農民看天吃飯,正所謂「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例如「穀雨」意味春雨增多,有利農作物生長。此外,天候變化往往也是軍事行動的關鍵因素。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料事如神,借東風火燒連環船。二戰期間的重要戰役諾曼第登陸,盟軍因掌握惡劣氣候的變化,將D-Day延遲一天而大獲全勝。

筆者服役時,曾負責督導工作人員將即時氣象資料輸入電腦。這些天候資料的精準度攸關飛安,尤其是各雲層的能見度極為關鍵,可協助各航空基地據以分派飛行任務。感謝彼時夥伴們齊心協力,最終才能圓滿達成使命。

十年前參觀某實驗室時,曾看過他們實作的智慧指環,只要輕輕一滑就可知道現在室外是否下雨,然後再決定出門要不要撐傘。筆者輕拉窗簾說:「看看窗外不就一清二楚嗎?」

我們日常起居愈來愈依賴手機軟體,逐漸失去本來面目的生命直覺。雖然凡事一「機」搞定帶來許多便利,但淺碟式的生活型態已讓彼此很難靜心做無「機」之談。以前,總笑有人戴著眼鏡找眼鏡,戴著手表找手表。如今,更常看到的景象倒是明明拿著手機,卻突然驚慌說手機跑去哪裡了?

放下手機,立地成「我」!大家何不也同步來場回歸本能的「世界關機日」呢?

【2025/5/6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