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建中文選

       

心遊  趙亮

 

荷蘭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梵谷美術館」,正若隱若顯矗立眼前。每日來自全球各地到此朝聖的參觀人龍,摩肩接踵地將我推擠、嵌入了梵谷的定格中。一間間展館在挑高的大廳內,依序延伸開來,在充滿迷離的空間裡,迴盪的不是人類厚重的歷史文明,而是一位畫家自始至終,對繪畫澆不熄的憧憬與熱情。順著那悠悠的氛圍,我將一顆放空的心深深潛入,潛入梵谷靈魂的洶湧澎湃處,開始了這趟傾聽梵谷的「心遊」。

一個個廊道,擠滿了人群,但我仍可清楚地聽見來自梵谷心海的聲音。走近一幅眾人圍觀的畫作前,映入眼簾的是他初期的作品《食薯人》。儘管,畫中人物的身形比例,曾被畫評人譏笑有失專業,但我卻覺得,梵谷這幅畫瑕不掩瑜,他所要傳達的意念,早已超越了形式上的繪畫技法。畫中黯淡的色彩,引領我走進了底層百姓的生活實況。每個人物的面龐,雖然沒有煥發的神采,但在昏黃的燈光下,他們吃著自己辛勤耕種的糧食,安然接受上天的賜與和命運的安排,在樸拙的日子裡,透顯著堅毅的生命力。藉由畫面中渾厚的筆觸,我探得梵谷虔誠禮敬每個生命的悲憫,生命的莊嚴正在如實的生活中,含蓄、謙卑地展現出來。

接著,吸引住我目光的,是那幅透著濃濃東洋浮世繪風情的《杏花》。這幅畫是梵谷用以慶賀姪兒的出世。它以水藍為基底,彎曲有致的枝條上,綻放著雪白的杏花,捎來一股馥郁的春意,閃耀著熠熠的光彩。畫中那抹蓬勃的生命力,喃喃向我傾訴著梵谷當時的心情,一心祝願其所愛的親人們,都能擁有如那杏花般幸福、美好的人生。弟弟西奧也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文森,與梵谷同名,這個巧合似乎也預言了伯姪倆人未來的緣分。梵谷去世後,姪兒文森奔走各地,為他籌建了這座美術館。人世間所有美善的情緣,一如畫中純白的春杏,綻放著圓滿的喜悅。

穿梭在一幅幅框著熾烈情感的畫作間,我終於尋到了《麥田群鴉》。深藍的天空緊逼著豔黃的麥田,一群烏鴉狂叫亂舞地飛過層層的麥浪。整幅畫面的筆觸狂亂且急促,想必此時的梵谷,早已處於幾近瘋狂的邊緣吧!他有著天真浪漫的理想,一心只想和世人分享他對繪畫的熱情,可惜,無情的社會吝於給他宣洩的空間,梵谷汩汩湧出的情感,如火焰般在心中燃燒著,那苦無出口卻可撼天動地的巨大能量,逐漸將他所見到的世界摧殘地扭曲、變形。即便眼前一片天旋地轉,瀕臨崩潰的當下,他仍不停地畫呀畫,企圖留下生命最後的吶喊與掙扎。但是這次,他似乎再也承受不了那排山倒海而來的翻騰了!

一聲槍響後,世上最百感交集的那顆星,迸出他有生以來最奪目的光彩,如流星般靜靜劃過天際,然後,無聲無息殞落在最深的夜,我的心遊也在此畫下了句點。

宇宙洪荒不停地流轉,曾幾何時,梵谷的光彩竟重新被後人淘洗、拾起,他生命中那股真善美的熱情,不約而同地在世界各地燃起。梵谷永恆不滅的靈魂,迴盪在阿姆斯特丹這個角落,一幅幅嘔心瀝血而成的畫作,傳頌著他對生命最真誠的謳歌,讓造訪其間的遊客,能穿越時空的停格,與他遒勁滄桑的生命相對話。

用心感知,那麼畫中的意涵,就不是一個畫框、一種普世價值所能侷限的;用心體悟,那麼生命的精彩,便不是其長短、順逆所能決定的。也許,像梵谷那般無懼命運困蹇,依然執著孤挺的人,才是個真正懂得心遊紅塵的過客吧!

 

王曼莉老師評:

    樂莫樂兮心相知:文中以三幅畫作,娓娓道出畫意,傾聽梵谷之心,領我們走入畫境,與梵谷同遊。

    面對《食薯人》,感知梵谷對底層百姓的關懷,對人的尊重與悲憫;在《杏花》樹下,一同享受梵谷禮讚新生的喜悅;而《麥田群鴉》自暮色低垂中鋪面飛舞而來,在梵谷對自然美景的震懾中、我們也同感似夢如真的折服。

    在展場眾多畫作中,作者挑出的三幅畫,精準的勾勒出梵谷對社會、對親人、對天地,完整而真誠的生命感受。透過文字,心遊畫境,讚嘆梵谷一生對藝術的超越與執著,梵谷有知,於困蹇中當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