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數位恆久遠 網路永流傳

趙坤茂

今年的清明節和兒童節正好同一天,兩個國定假日撞在一起,會不會少放一天假呢?依「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同一日時,於前一日放假。但逢星期四時,於後一日放假。」所以清明連假一天也沒少。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兩極發展,我們的人口數正面臨「生不如死」的轉折困境。人生說來實在弔詭,當小孩出生時,親友笑著迎接「啼哭落地」的寶寶;而當大人往生時,親友卻哭著送走「含笑歸天」的老老。或許優游自得、淡泊名利的人士,在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之際,更盼如徐志摩所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或如蘇東坡所云「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年頭,無數眾生在世時沒有居住正義,離世時落得「死無葬身之地」似亦難以避免。所幸我們正處於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數位資料的典藏與流傳代價愈來愈低,幾乎人人都能享用。因此,現代人身後事的規劃,除了有形無形資產的安排外,不妨也稍稍想想個人專屬的數位遺產(digital legacy)。

前陣子讀到一則報導,敘述國外有位卅三歲女士,在大她兩歲的丈夫罹癌過世兩年後,仍在處理他的數位遺產。原本家中事務如水電瓦斯、網路銀行、串流影音、購物儲金等,都是先生透過名下帳號處理,如今她必須接手管理。雪上加霜的是,先生的帳號密碼並未適時傳承,有些密碼猜得到,有些卻始終猜不出。

雖然她很幸運解鎖了先生的手機,讓事情變得容易些,但仍舊面臨許多困境,例如即使她三番四次上傳先生的死亡證明,但不知哪個環節失靈,仍舊無法終止先生的社群媒體帳號,將它改為紀念頁面。雖然至親好友都知道先生已往生,但不知情的網友張三李四,仍會在丈夫生日當天,紛紛留言祝福「生日快樂」,令她嚇得冷汗直流。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多一分準備,少一分罣礙。我們需要一種機制能依照使用者在意識清醒時的設定,當主人離世時自動將特定重要帳號授權給身邊信任的親友。現在已有不少手機平台可設定具有存取權限的遺產聯絡人,而某些社群媒體也可指定往生後「紀念帳號」的管理員。此外,關於個人數位空間的影音圖文與通訊書函,也要劃分哪些資訊要永久塵封,在主人離世時就像「不可能的任務」電影情節那般自動銷毀;又有哪些要放在個人數位櫥窗,永遠流傳於宇宙天地,以饗未來千秋萬世的知音。至於是否要讓自己的AI數位分身繼續活靈活現,那就見仁見智了。

數位典藏恆久遠,網路流傳永不休。試以杜牧詩的改寫:「清明雨紛,行人斷魂;吾家何處?遙指雲端。」聊表個人對數位文化遺產在網路永遠流傳的期許。

【2024/4/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