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數位消費下的小費文化

趙坤茂

早年在美國就學時,每次用餐結帳前,總得花些心思,計算一下該給服務生多少小費。彼時,普通的服務給10%-12%,較為貼心的服務就會考慮15%-18%,若給20%可能是把水杯打翻,需要額外的勞力服務。

決定小費百分比後,就要以心算或紙筆試算一下大致金額。即使是刷卡結帳,往往也是離去前另將現金小費留在餐桌,以表謝意。然而,如此經典的場景,現今在美國竟然已不復多見。最近到美國參訪,發現在數位消費型態轉型及新冠疫情衝擊下,小費文化與卅多年前已大不相同。

首先,它的計算不再那麼費神,因為店家往往透過結帳系統自動計算,在帳單上羅列三個建議百分比,以及對應的小費金額。結帳時只需順手一勾,或者在行動裝置上點選你所要的百分比即可完成。雖然它也提供消費者可自行決定小費額度的選項,但絕大多數的客人還是從三個建議值中選一項。

其次,小費節節高漲,最低已由15%起跳。試想,當店家可以提供消費者建議值時,誰會自打嘴巴,從最低的10%開始呢?故店家所列的三個建議值可能是15%18%22%,或是18%20%25%,或是直接從20%起跳。聽說在疫情嚴峻時,最高的建議值還曾飆到30%,甚至更高。回想起來,當時餐飲服務人員在生計上受到極大衝擊,多一些服務費也是人情之常。

再者,行動裝置上點選小費百分比時必須眼明手快,以免點錯選項,徒增困擾。當店家使用行動裝置結帳時,螢幕上排從左到右會羅列三個建議百分比,下排則提供消費者可自行客製化的選項。當消費者想點選最小百分比時,直覺會選最左邊的選項,但有些店家會將最高百分比放在最左邊,一不留神,可能就點高了。或者,不少消費者會選建議值的中間選項,但有些店家會將最高百分比放在中間,那可能也點高了。又或者,消費者為了表示對貼心服務的感激,想選最高建議值時點選最右邊,可能反而選到最低建議值而失禮。

最後,臨櫃服務也開始酌收小費。例如,某連鎖咖啡店臨櫃點餐結帳時,螢幕就跳出1元、3元等小費選項,到底要殘忍拒絕,或者忍痛割愛,考驗著消費者的臨場機智。小費收在服務之前,似乎不符美國傳統小費文化,因為小費是要看服務的好壞程度來決定。這樣的作法,似乎是反其道而行,看看消費者給的小費有多少,服務生再給予相對的服務。曾在新聞報導讀過,有人因臨櫃點餐不給小費而看到服務生的長長臭臉。

雖然小費文化見仁見智,但我們入境隨俗,對他人的服務要適時以小費表達謝意。在美國,很多服務生的基本薪資並不高,消費者所給的小費是極重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消費時該給小費一定要給,額度上只要不當冤大頭,那一切就算功德圓滿。

【2023/9/1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