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點矽鍺成金 人走茶未涼

趙坤茂

近日寒流來襲,但捷運列車依然人潮洶湧,已逐步回復到疫前盛況。環顧車廂內外,無論是人手一部的智慧裝置,或是預錄廣播系統、到站顯示器、路線識別燈,乃至於行車控制及車門開關等,電晶體都在其電子電路晶片裡扮演關鍵角色。粗估一下,這部列車共承載了數兆顆電晶體,此乃七十五年前第一顆電晶體問世時難以預料的景象。

巴丁(John Bardeen)和布拉頓(Walter Brattain)以半導體材料鍺開發出史上第一顆電晶體,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廿三日正式展示給任職的貝爾實驗室,勇奪彼時科學家追尋數十年的聖杯。電晶體具備開關電流與放大信號的功用,可應用於任何需要運算、存取、通訊、感測、顯影的電子裝置,是廿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晶體問世後,沒幾年就取代真空管,成為數位電腦的基礎元件。

當初巴丁和布拉頓申請電晶體專利時,他們的主管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並沒有一起掛名,這讓蕭克利覺得自己的貢獻被漠視。據說在跨年夜裡,懊惱的蕭克利以半導體三明治模式發想,勾勒出一種改良式的雙極性電晶體。儘管初始設計遭遇重重難關,但經歷一個多月的修正與秘密實驗後,終於在二月中旬證實其可行性。

一九五六年,蕭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彰顯他們在半導體研究和電晶體效應的卓越貢獻。其實,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總在競合試誤中突圍而出,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因此,王者前身或許曾為賊寇,而王者後來可能更加擴大版圖,或是再度淪為賊寇。

蕭克利在一九五六年將矽電晶體製造導入灣區,新創事業不幸失敗慘澹收場,但所招聘的優秀工程師卻造就了諸多矽谷傳奇,包括仙童半導體和英特爾。可惜他因管理風格觸犯員工而眾叛親離,也因種族歧視和倡導優生思維而走向偏鋒。

巴丁在一九五一年到伊利諾大學任教,並將研究聚焦從電阻可轉移的半導體,轉移到零電阻的超導體。他在一九七二年因超導理論再度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史上唯一榮獲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布拉頓在一九六七年從貝爾實驗室退休後,呼應內心鄉野的召喚,回到母校惠特曼學院任教。他出生於廈門,一歲時回到故鄉華盛頓州,中年喪偶後再娶育有三個孩子的艾瑪,成為筆者恩師米勒教授的繼父。

雖然研發電晶體的三位開路先鋒早已往生超過卅年,但他們的智慧結晶仍在我們周遭發光發熱,並將在未來持續造福人間。

【2022/12/2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