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跨越時空的魚雁往返

趙坤茂

近日看到一則感人新聞,敘述一位英國男孩在二戰期間與一位美國女孩成為筆友的故事。儘管當年烽火耽擱了橫越大西洋的信件傳送,但他們耐心等待回音,未曾放棄聯繫。後來兩人各自成家,至今仍透過信函分享彼此的日常生活,維繫猶如鄰家友人的跨國情誼。

最近幾年,因年事已高而影響眼睛視力及握筆能力,所幸在兒孫的協助下,他們改以電子郵件聯繫。今年他們都成為百歲人瑞,前陣子慶生時第一次透過視訊通話閒聊幾句,老爺爺掛斷前還提醒彼此「保持電子郵件流通」。

早年資訊封閉,結交筆友是探索世界人文風情及練習語文能力的絕佳方式,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與筆友通信的經驗。多數筆友往往兩三回就因故失聯,若能維繫兩三年已屬難得,而像這樣超過八十年的遠距友誼,實在是超乎想像,令人讚嘆。

隨著科技進展,人際通訊愈來愈簡便即時,雖說好處多多,但稍一不慎,情感聯繫恐將失衡。尤其當前即時通訊氾濫成災,往往正在讀訊息時,另幾則新訊息已接踵而至,讓人難以招架。其實,有時情感交流並不一定要如此迅速,稍稍延遲反而可以帶來更深刻的思念。於是,有些通訊軟體在傳遞訊息時不求快速,而是讓延遲的時間醞釀傳送者的想像與接收者的期待。

例如有個結交全球筆友的通訊軟體,它可根據兩人之間的距離,以紙本書信的傳送時間來傳遞數位訊息,模擬往年結交筆友的通信歷程。它的系統還可自動配對,並可用筆名通行世界,讓大家了無罣礙,暢所欲言。

又如有個通訊軟體會模擬瓶中信,將訊息丟到網海裡漂流,等待有緣人撿到。廣義的筆友並不侷限於文字書寫,有的軟體還可使用語音結交筆友,或者代尋旅遊夥伴。雖然這些軟體提供新奇的交友體驗,但在不知人不知面又不知心的情況下,大家一定要提高警覺,切勿受騙上當。

這幾年疫情期間,人們行動受到極大限制,無法探望的獨居老人和養老院的老人家更顯孤單。有些志工團體在世界各地發起筆友活動,媒介年輕學生與年老長輩書信交流,忘年之交滋潤了彼此心靈,也降低了長者的孤獨感。

筆友通訊既是和對方的閒聊,有時也是和自我的對話。兩年前,曾在旅宿的森林園區裡,透過它的年輪郵局寄送延遲郵遞的手寫明信片,依稀記得其中一封給自己,但早已忘記當初隨性書寫的內容。此刻,不禁有些期待未來某一天,收到來自故我的停格心聲。

【2022/1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