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2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尖端科技馬拉松 強中自有強中手

趙坤茂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六月中旬公布的「IMD世界競爭力年報」,我國在六十三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七,名次回升到與十年前相當。這次排名介於荷蘭與芬蘭之間,甚至已連續兩年勝過美國、德國等七大工業國組織(G7)。如此超群絕倫的成績,固然在特定指標上反映了國人辛勤努力的成果,但切莫夜郎自大,以免大吹大擂時反而貽笑大方。

從近日幾則上天下海的科技新聞看來,我們在某些尖端科技的馬拉松競賽裡,或許還在學步車練習階段。儘管如此,勇敢踏出第一步依然彌足珍貴,更何況國內已培育多家廠商參與相關的零組件開發,持續在產業供應鏈上做出實質貢獻。未來大家還得蹲好馬步,穩紮穩打,才能創造切入領先群的機會。

「潛艦國造」是我國多年來努力的目標,可惜總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直到三年多前,第一艘自製率約四成的原型艦終於開工,近日報載可望在明年下水試航。若能成功運行與量產,將是我國防禦軍備上嶄新的里程碑。

在自立自強之際,我們絕不能過度自我膨脹。大家要清楚了解,先進國家開發潛艦已有數百年歷史,而且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用潛艦已在戰事裡發揮重大影響力。

又如近日在屏東旭海順利升空的類衛星載具火箭,飛行時間約兩分鐘,飛行高度約三公里。雖然不如原先預定的飛行時間八分鐘及高度十二公里,但已寫下國內太空發展史的新猷。

大約六十五年前,蘇聯以自製的運載火箭發射了史普尼克一號,那是人類史上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比美國探險者一號還早三個多月。放眼世界,如今已有多國能以自製火箭發射衛星,包括南北韓及紐西蘭。全球各國的太空競賽日趨火熱,如何在賽局裡創造我國獨特的關鍵利基,將是極為艱鉅的任務。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公布的影像顯示,韋伯太空望遠鏡已成功捕捉到一百三十多億年前太古星系所發出的紅外線光,未來有機會看到最早的恆星和最初的星系,可望呈現一百三十八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的萌樣。希望在上述的尖端科技領域裡,我們也能早日看到先進國家的車尾燈,加足油門迎頭趕上,從而在專精領域內佔有一席之地。

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不必追逐每一項尖端科技,但倘若要做,就要精益求精,打下穩固的根基。只要方向正確,無論路有多遠,終有抵達的一天。

【2022/7/22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