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3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運籌零壹之間 決勝毫秒之內

趙坤茂

本月初,美國雜誌《外交政策》網站刊載一篇關於台灣兵棋推演的文章,主標題為「當輸給中國才是贏」,次標題為「軍事參謀可在模擬中國攻擊時學到甚麼」,兩位作者任職美國海軍分析中心。他們分析兩年前的一場兵推「二○三○年中國武力犯台」,協防美軍雖然慘敗,但兵推重點不在勝負,而在於觀察過程中展現的戰鬥能耐和防禦弱點,以及在劣勢中如何掌握轉敗為勝的契機。

兵棋推演除局部實戰演練外,往往需仰賴電腦運算,才能模擬一連串決策所造成的戰果。其實電腦與軍事的結合,早在電腦發明時就萌芽了。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贊助賓州大學研究團隊打造更快速的運算機器,以滿足軍備武器之需。直到二戰結束時,這部以真空管為基礎元件的計算機ENIAC才問世,是世上首部可用軟體撰寫程式的通用型數位電腦。

ENIAC極為耗電,被當時媒體稱為「巨腦」(Giant Brain),據傳啟動時還會使費城電壓下降,導致燈光閃爍昏暗。雖然建造ENIAC的原始目標是計算火炮射表及彈道軌跡,但因戰後需求改變,它最初執行的實測程式卻是用來評估氫彈製作的可行性。

ENIAC初期仍以組裝線路實作程式,若要改變計算流程就得重繞線路。一九四八年後,它才完整實現「儲存程式」的概念,將程式和資料都放在記憶體,改寫程式時無需更動硬體結構,只需改寫記憶體內容即可。如此一來,我們能在電腦或手機自行安裝應用軟體,不必因為新的計算需求,就得靠工程師重繞線路。

二戰期間運算機器可說百家爭鳴,包括被曼哈頓計畫用來更精準模擬原子彈內爆的Mark I、破解德軍Enigma密碼機的Bombe、破解德軍SZ高階密碼機的Colossus等。可惜的是,也有先驅者因戰爭而中斷開發,如ABCZ3

猶記卅多年前服役時,很幸運的成為第一屆資訊預官。彼時,我國已開發了頗具規模的電腦兵棋,個人很榮幸能參與其中,略盡棉薄之力。有好幾次演習,我們隨著高階將領搭機前往東部演練,模擬當西部淪陷時,如何在花東構築防禦堡壘。當時心想,如此自毀長城的設想,不知是否會觸怒執政當局?後來才理解兵棋推演本來就是用來查驗優劣勢中的戰略戰術,有時應以退為進,有輸才有贏。

生命無價,一套合情合理的兵推系統,重中之重乃降低戰事中的軍民傷亡人數。上兵伐謀,祈願現實世界再無戰爭,就讓戰爭永遠留在兵棋推演裡……

【2022/4/1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