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 聯合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禦敵機先的細胞警訊

趙坤茂

近日疫情升溫,有些民眾已陸續收到提醒採檢的細胞簡訊,而政府部門也藉由行動通訊紀錄,匡列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進行必要的疫調。

回顧行動通訊網路的沿革,從七○年代末期的第一代行動通訊技術1G,到當今逐步通行的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已有超過四十年的發展歷程,而更快速、更多元的6G技術,刻正緊鑼密鼓研發中。在1G之前,第零代行動通訊技術0G的代表作,更可回推到二戰結束時,摩托羅拉和貝爾系統聯手推出的MTS,它是商業化無線電移動電話系統的先驅。

1G開始,戶外的行動通訊網路,通常藉由基地台的佈建來覆蓋各個區域。如果佈建緊緻規則,則各個基地台的服務範疇為正六邊形,其網路示意圖看起來就像蜂巢。因此,行動通訊網路又稱為蜂巢式網路(Cellular Network),每個基地台主責收發的區域即為一個Cell(蜂蠟巢室、細胞),而連結基地台的電話就是Cell Phone,直譯為「細胞電話」,俗稱手機或行動電話。針對選定時段曾連上特定基地台的手機所發送的訊息就稱為細胞簡訊,如近日金嗓歌友會事件的三千餘則簡訊;另有一種以細胞廣播方式,發送訊息給當下所有連上基地台的手機,如國家級地震警報。

主其事者若能巧妙運用細胞警訊,可即時有效防救災害及控制疫情,如地震警報、疏散避難通知、土石流示警、疫情警訊等。記得有次從台東驅車前往花蓮石梯坪,適逢海岸公路因連日大雨而坍方,所幸當車子駛入警戒區域後,就收到路面坍方的細胞廣播,因而得以事先繞道,避開進退維谷的險境。

然而,警訊過多或不足,都可能造成民眾困擾。例如去年九月機師染疫事件,居然有超過百萬人收到細胞簡訊,似乎是小事化大,亂槍打鳥。又如去年二月一次規模不大的地震,竟讓全台民眾在凌晨連續收到多則國家級地震警報,反倒是今年初台灣東部外海規模六地震,許多地區震度達四級,大家竟然都沒收到地震警報,怪不得有網友諷刺「之前小地震連發十四則,這麼大的就半則都不發」。

緊急事件的警訊發送攸關民眾權益,同時也要兼顧個資保護,稍一不慎恐會引爆民怨。籲請主其事者設定發送門檻時,應審慎評估其嚴重性及必要性,並確切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另一方面,接收端用戶應有客製化的篩選機制,以便能在事件輕重及個人偏好間,取得舒適安全的平衡,以免三更半夜被低度警訊無奈驚醒。

【2022/1/17 聯合報】